暗戀桃花源正在中國大陸各地火紅巡迴走透透
中國之大
各地美食,美景味道皆不同
沒想到連觀眾都這麼多樣
這是在我們台灣寶島很難想像的畫面啊!
由當地人切割岀各處的不同
格外有趣!!!!!
廣州
在這座以經濟發展為標誌的城市,任何事物都能創造盈利,比如肆虐的黃牛票。但是和提前做足了準備的觀眾相比,黃牛這次似乎有些無奈:因為早前引發的搶票熱潮,在正式演出當晚已經鮮有退票,導致「黃牛」們沒生意而要提前撤場,可見場面之火爆。
廣州男人似乎不那麼青睞話劇,在女人居多的劇院裡潛伏著數量不少的文藝青年。就像白話裡面時常夾帶一些英文單詞一樣,演員在表演的時候,也不時插入一些無厘頭搞笑的台詞,顯得表演更加本土化。其中《戲中戲之外》陌生女子尋找劉子驥一段,謝娜冒出一句廣州話:「好犀利!」另外,在袁老闆與順子對話一段,順子稱:「大幕已經拉到佛山去了!」袁老闆隨後回答「幸好東風路堵車」也引發不少笑聲。
《暗戀桃花源》演出場內有不少小孩進場。當台上演出進行時,台下不時發出小孩子肆無忌憚的笑聲。現場一名觀眾表示:「本來一米二以下的小孩都不允許進場的。結果小孩毫無預兆的笑聲反而引發現場更多笑聲。」尤其是護士向江濱柳抱怨醫院內很多病人吃她豆腐一段,有個小孩很大聲地笑了出來,讓很多觀眾也「跟風」大笑。在這樣一個注重效率的城市,場內觀眾抓緊時間用餐,除了餅乾飲料之外,竟然還有人帶著盒飯入場觀看話劇,不得不感歎效率對廣州人的意義。
在注重效率的同時,廣州的觀眾同時也體現了一座經濟發達城市應有的素質,雖然不少觀眾在觀看同時用餐,但是值得欣慰的是整場演出都沒有手機鈴聲干擾。
對生活品質要求很高的廣州人同樣對對演出場地的設備提出了要求,不少人認為場地過於陳舊,期待能夠有進一步的改進,以滿足觀眾高品位的需求。看來廣州的觀眾們越來越向」上帝」的身份靠攏了.
北京
向來文化氛圍都很好的北京似乎從來不用培養對話劇的熱情,在北京的熱映似乎是在意料之中的事。紅牆綠柳琉璃瓦,讓文化自然成為了北京的特色名片。在北京,沒有被晾場的話劇,許多小劇場都是」夜夜笙歌」,何況是《暗戀桃花源》這種享譽世界的經典。
火熱訂票,全場爆滿,黃牛肆虐,好評如潮,一切都來的合情合理。高額的票價並沒有擋住北京小資的腳步,除了本身這個階層對話劇情有獨鍾的情節之外,《暗》劇在他們看來的確是一個入流的談資。
異常火爆的售票場面和平靜有序的現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與廣州相比,很少有人在演出場地內「進餐」,觀眾隨著劇情不吝笑聲,不惜落淚,一流的舞台效果加上演員賣力的演出,讓首都人民再次感受到了這部不朽經典的魅力.
由於本身是名副其實的文化古都,對<暗>劇中的古裝戲帶有天生的包容性,又加上現代劇穿插其中,演出效果不言而喻.
作為話劇生長的天然溫室,相信若干年後<暗>劇再次登錄首都的時候,一樣能引起轟動性的觀演狂潮.
南京
暗湧式的熱潮在低調的南京慢慢席捲,因為在北京的熱映,讓南京的觀眾對新版的<暗>劇又多了幾分期待.雖然南京和上海地理位置不算遙遠,但是和上海人的高調相比,南京人的作風卻大不相同.受南京城市主格調的影響,<暗>劇在南京的宣傳似乎都顯得低調了很多.
似乎這樣一個沉靜的城市天生地牴觸高調的作風,高調的性格和高調的一切.低調不代表消極,因為<暗>劇在南京的收穫依舊屢創新高,無論是票價還是銷售量,看來南京人並不排斥話劇這種藝術形式,只是在表達上用了南京本土的格調.
在南京,會有場場爆滿的演出,會有門票一搶而空的情況,但是絕對不會出現在街邊巷口高談闊論的影像.
作為六朝古都,相信南京永遠都是一塊蘊涵文化血脈,致力文化傳承的土地.但是南京人有南京人特有的方式.他們可以排隊買你的票,但卻不會大張旗鼓地嚷嚷讓場面顯得火爆.南京應該更適合比較悲情的<暗戀>的那一部分,一個經歷了苦難歷史的城市,多少會有些苦味摻雜在其中.雖然時過境遷,但是雕欄玉砌應猶在的那種觸景傷情的感懷卻是南京人藏也藏不住的悲哀.除了隱忍,這座城市再也找不到其他的主題.
南京人對<暗>劇的支持,是在骨子裡的.剔不出來,也抹不下去.
上海
一向大張旗鼓的作風,此次也不例外.一個素來都和國際沾邊的大都會,自然不會冷遇了這部經典話劇.上海人從來都以精緻著稱,就連看話劇也不例外.西裝,革履,領帶,襯衫,孤傲的高跟鞋,冷艷的口紅從來都不會缺席任何一個有上海人的場合.就像衍生品一樣,話劇也逐漸演變為上海人精緻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細節.
上海人出了名的精明讓黃牛販子有夾縫中求生存的感覺.有條不紊的售票再次讓人感受到上海人的細膩謹慎,一盤菜的價格都要細化到幾塊八幾塊九的上海人,除了讓<暗>劇在上海火了一把,也讓黃牛販子嘗了苦頭.想藉著<暗>劇走紅趁機宰一把上海人,沒門沒窗戶!
上海地區的貴賓票是最早被預定一空的.無不表現出上海貴族的生活氣質和高調的生活風格.上海人從不委屈自己,就連看話劇都個個爭著搶著買貴賓票,生怕回去談論的時候沒有看清謝娜塗了什麼牌子的口紅,袁泉用了什麼顏色的粉底.
如此經典的一部話劇,在上海文化的籠罩下,也略微顯得有些拘謹了.
深圳
前一秒鐘還在落淚,後一秒鐘卻在開懷大笑,走出劇院時就像洗了一次感情的「三溫暖」——今年2月初,話劇《暗戀桃花源》讓近四千位深圳觀眾親身感受到了這種笑與淚交織的戲劇魔力.劇情中一波三折的感情糾葛,似乎讓每一個觀看演出的深圳人都能找到各自的影子.
<暗>劇在深圳的一炮而紅和深圳這些年來接受的「舶來品」太多存在著太大的關係.就算是饕餮盛宴,日日重複,也會有膩歪的一天.
一個一天就能創造出天文數字經濟效益的城市,太多星巴克,太多蜘蛛俠,漸漸會讓人覺得缺少一種東西,一種叫做溫暖的東西.
深圳是一個本地人最少的城市.沒有上海本土意識的排外,也沒有北京傳統文化的隔膜.但是深圳是一個太適合賺錢又太不適合生存的城市了.操著各自的方言,放棄了交流,各自是各自的機器,永不停歇,永不疲憊,永遠用最堅強的意志支撐著自己的信念----因為來到深圳,為的就是淘金,似乎沒有什麼能夠撼動它的地位.深圳人活的瀟灑,因為日入斗金,深圳人活得淒涼,因為冷暖自知.
那些生活在深圳卻又不是深圳人的人們在看<暗>劇的時候似乎能從中找到一些慰藉,暫時放開現實,讓自己融入到這一部亦虛亦實,亦真亦假的話劇當中,從匆忙的腳步中抽一點時間,解讀一下愛情和人生.
除了效率,效益和笑容,堅強的「深圳人」,你還有理由流淚.倘若<暗>劇不曾獲有如此的國際聲譽,在深圳,它的演出也一樣會場場爆滿,誰會錯過一次深入心靈的演繹
相信這就是<暗>劇在深圳時隔這麼多年一火再火的原因.
成都
成都早就按捺不住對<暗>劇的激情了,網頁上論壇上到處充斥著成都人打聽演出時間的消息.要說成都,還真的是頭一次為一個話劇「大動肝火」.不知道什麼時候,這話劇硬是從成都人打牌喝茶的生活內容中嶄露了頭角,擠出了一條生路.
被稱為選秀之都的成都頭一次拋開選秀不提,大街小巷談著<暗戀桃花源>.南京太哀傷,上海太浮華,深圳缺乏歷史沉澱.相比之下,<暗>劇在成都走紅卻也成了事情發展的必然趨勢.優雅的武候祠,赫赫有名的巴金,讓這所在世人眼裡看起來悠閒慵懶的城市也平添了些許歷史文化色彩.
從成都走出的超女,快男充斥了人們的視線,耳膜.想必成都人也產生了選秀疲勞,需要一些別樣的潮流來洗滌一下這個城市了.
<暗>劇,來得正是時候.想不紅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