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08年4月25日 星期五

2008-04-07 | 關於《如影隨行》

 按:清明節休假,4日去保利劇院看了馬景濤、屈中恆主演的賴聲川的多媒體懸疑劇《如影隨行》。5日去工人體育館看了蔡依林北京演唱會。兩晚的演出都非常精彩,看得我是大呼過癮。尤其是4日晚的話劇《如影隨行》,帶給我深深的震撼:其一是馬哥的演技真的是太棒了,沒有白崇拜他這麼多年,當然劇中其他演員的表演也是相當精彩;其二是該劇對心靈的拷問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此我轉載一些關於《如影隨行》的相關介紹和評論,留下一份深刻的紀念。該劇如果二輪巡演到京時,我一定再去現場觀看,真的是太精彩了。 
 
轉載如下——  
《如影隨行》宣傳頁上的部分介紹  
一個失蹤的人,正慢慢拼出他神奇的人生拼圖。他活著,每天跟人說話,卻沒人理他;他在做夢嗎?他變成別人寫的故事中男主角嗎?還是已經死了,卻為一些不可思議的理由,仍然漂浮於人間?若聽起來像是電影《靈異第六感》,那只能說這只是故事的開始,當《靈異第六感》碰到《愛麗絲夢游仙境》或許是《如影隨行》更准確的形容。而再靈異,再夢幻,這一切似乎無法超過人生本身隱藏的奇異。  
《如影隨行》以強烈的戲劇手法展現一個復雜多層次卻易懂的懸疑故事。關於一個雙屍命案,像近年來好萊塢電影的題材一樣,死者並未意識到自己死亡,仍漂浮於人間,尋找已經在暴力中失去的親情。而命案隨著警方深入調查取證,劇情走向爆炸性的驚異結局……    

媒體中的相關介紹  
與賴聲川之前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同,這部劇充滿了懸疑。故事講的是男主角“大橋”懷疑自己的妻子與好友之間有奸情,殺死了妻子,他自己也死了。他的“影子”事後再度回到家裡,與“妻子”和小時候就死去的“女兒”一起生活。這樣的故事結構使得舞台上的人物都是“看不見的人”。隨著環環相扣的故事逐步展開,之前埋下的伏筆才一一揭開。由於故事並非簡單的線性敘事,觀眾不得不從開場一直“猜”到最後,直到最後才會恍然大悟。  
演員的表演是該劇一大亮點,丁乃箏、屈中恆、朱芷瑩、賴梵耘等台灣演藝紅人的表演自然可圈可點,新加入的主持人楊樂樂雖然出場不多,但大段的台詞以及最後一首主題曲《夢如之歌》也贏得了觀眾掌聲,而馬景濤的表演更是讓那些受瓊瑤劇影響的觀眾對其刮目相看。“比他演的電視強多了,很真實。”這是昨晚多數觀眾對馬景濤的評價。

戲劇評論人的評論  
賴聲川這幾年在大陸風生水起,與其近十年的點滴積累分不開,從《紅色的天空》、《千禧夜,我們說相聲》、《他沒有兩個老婆》到《暗戀桃花源》、《這一夜,WOMEN說相聲》,賴聲川帶著他的作品一路走過觀眾寥寥、小眾超捧和大眾狂熱的三個階段。巔峰之後未必是深淵,但要超越自我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所以《如影隨行》的登場,便顯得特別的引人矚目。而《如影隨行》的出現又是如此特別,既不同於以往的“相聲劇”系列,又不是表坊擅長的喜劇,而是懸疑重重的情節和佛法相關的靈魂指引相結合,制作方始終秘而不宣的劇情也令該劇蒙上了幾分神秘色彩。  
“不可說,說了就是錯”,這句話用來作為《如影隨行》的劇情解釋再合適不過。台灣首演之後,有觀眾在博客上撰寫長文,抽絲剝繭般地分析劇情以及相關細節,仿佛是看著希區柯克的大片觀後心得。但更多的觀眾是去看第二遍,因為“我知故我在”的人充當了故事的敘述者,而那些被述及的主人公們如夢游般走過舞台,真實的故事在他們身後開始上演。  
擅長多線條舞台敘事的賴聲川一向喜歡將多種元素巧妙的安排在一個舞台上,讓人可以用透視的眼光看舞台背後的人生。此次的《如影隨行》中最主要的兩片布景牆好似兩片移動的白色大幕,一左一右分列台前。大幕擋住觀眾的視線,演員們就在白色方幕後准備,當大幕輕輕滑過,一個場景結束,另一個場景已經開始,避免了每一次安昌給觀眾帶來的情緒暫停,又好像電影鏡頭的快速切換。這種手法,可謂賴聲川在舞台上的又一次創新。  
而在以簡勝繁的場景切換手法之外,賴聲川這一次還展示了他對舞台技術的迷戀。胡恩威助陣的多媒體設計,潘恆健的薩克斯現場即興演奏,數道紗目起落之間的投影畫面如夢如幻。32種變化的電腦燈和復雜的後台技術,Tiffany珠寶公司的設計師擔綱的美術指導與服裝造型設計,這些綜合制作元素讓觀眾可以真實地感受一下亞洲頂級劇團的整體制作實力。都說劇場是造夢的地方,但夢的背後確是無數鐵打的事實和一萬件小事。正如賴聲川所言,劇場其實是一種高級手工業,一部戲可能有幾千個“螺絲釘”要擰緊,最後戲才能好看。  
換了別人的戲,有懸疑劇情、美輪美奐的舞台和明星加盟,觀眾可能就已經滿足了。但到了賴聲川,觀眾就會自然地想要點別的,因為他的每一部作品都關乎心靈,都有一種讓大家走出劇場仍沉浸於回味當中的力量。《如影隨行》最致命的一擊,大概就在此處當初看劇本時,到故事三番五次地被顛覆時,已經震撼。再看到最後的真相被揭露,兩個迷途的亡靈彼此安慰與攜手前行時,眼淚自自然然地就掉了下來。聽過太多這樣的故事:有人走了,卻又似乎仍在,他或她牽掛不肯放下的事是什麼?我們有沒有機會聽一聽他(她)的故事?他要怎樣才能安心離去?  
想在破解懸疑謎團之外深刻地感受《如影隨行》的心靈魅力,不妨先做一點功課,讀一讀佛法的初級讀物或關於“中陰”狀態的介紹,它們或有助於我們理解為什麼會有些不存在的人能真實地介入我們的生活。有時候坐在某個角落時,會不自覺得驚醒,這屋子裡有沒有一個人在看我?我可有虧欠這個人的地方?我可對得起自己的心?  
能一輩子跟自己的“如影隨行”的,其實不是別人,是自己的心。別忽略它,把它想象成一個可以和自己對話的人,大概是“YEA”那個角色存在的必要吧。所以《如影隨行》決不僅僅是一次探索之旅,它提供了一個與自己心靈對話的機會,在夢與真實的邊界地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