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安日前在大陸受訪時說了一句「電影是造假藝術」,那麼舞台劇便是一種「以假亂真的藝術」。「如影隨行」正是利用劇場的虛實交錯真假併陳,以「二元的辯證」來探究「生命的本質」。
2.「如影隨行」的形式:二元的辯證。這是一部討論「之間」的戲。劇本概念來源的「中陰」其實就是「之間」。在生與死之間。真實與虛構之間。存在與不存在 之間。清醒與睡夢之間。記憶與創憶之間。靈魂/靈性與肉體/肉慾之間。這麼一寫就會發現簡直像是劇中角色YEA一開始的台詞。
3.在二元對立「之間」,模糊的交界正是這齣戲的迷人之處,就像是亦虛亦實的影子。當正確的寫法「如影隨『形』」被轉換成本劇的「如影隨『行』」,形為主而影為客的主客關係即被卸除,依附的分界線亦被拆去,影子的動態性由此而生。
4.存在:浩帆的「存在」在故事「內容」上作為所有角色的核心,連鎖引發整個劇情的推動;但是浩帆是虛構的,「並不存在」。YEA與薩克斯風手的「存在」 在敘事「結構」上作為所有情節的媒介,達成時空的連結轉換與開場收尾之用;但是YEA與薩克斯風樂手是隱形的,「並不存在」。
5.記憶:記憶是被「建構」出來的,所以不存在的浩帆可以像是真的存在的。浩帆的姓氏、第一次與浩帆見面的場合、被用作靈感的茶餐廳老闆名字與畢業紀念 詞……。記憶不等於真相。甚至在我第一次看「如影隨行」時,於劇末露露向真真說話的那一幕,竟突然產生了Déjà vu(似曾相識、既視感)。這是個玄妙到簡直驚悚的呼應。有點像是在玩弄文字上的弔詭,我第一次看感覺曾經看過,第二次看反而沒有感覺曾經看過。(如果你 有點被我混淆了,總之我是去看了2007.12.27及30這兩場,感謝表演工作坊提供憑票根的買一送一優惠)
6.「如影隨行」的內涵:生命的本質。生而為人,所以有夢想,有幻想,也有妄想。
7.夢想之一:兩位女兒「自以為是天使」的夢想,一種「純真/天真/童真」的夢想。一個長大了,不再認為自己是天使;一個認為自己是天使,卻因為沒有翅膀 而困住了。而被前者「遺棄」的假想朋友YEA的形象,一身潔白,膝上裹有繃帶,是丟失了翅膀的「折翼天使」,似乎也暗示被遺棄了的純真。
8.夢想之二:尋求同儕、尋求認同的小孩(如露露畫的那幅兩個女孩手牽手的畫);世故練達如開了自動駕駛模式的父母;關注「未來」的大橋與擁抱「現在」的夢如……。這部戲可以非常入世的討論家庭、婚姻、人生觀等。
9.幻想:吉兒與兩位警察在布幕後方荒唐的、近似放浪形骸的戲,以微醺狀態下的幻想,暗示角色潛意識中對自由、解放的渴望,或者俗一點的說,對愛情的渴望。
10.妄想可以是一般用語中指稱一人明知得不到卻還是想要;在精神醫學的術語中,卻又特指為一病徵,一種與現實不符的、沒有事實根據的、卻又不可動搖的信念。上面那些夢想與幻想,是妄想,也不一定是妄想。所以他/她可以是瘋的,也可以不是瘋的。
11.結構之一:劇的第一個段落(現實)以羽毛牆為前景,白紙牆為背景;第二個段落(回憶)反之,以白紙牆為前景,羽毛牆作背景;第三個段落(線索匯集、時空交錯),兩堵牆聯合一體均成背景。
12.結構之二:Boss所說的「漁夫與天使的故事」正是「如影隨行」的故事,再由真真說出這個故事,這是與「如夢之夢」類似之處,故事中還有故事。
13.「未知生焉知死」,這齣戲反了過來,以「為死者說故事」的方式探討生命。故事的描述與聆聽,是一種自我認知的過程。這是往劇中與劇外同時傳達的訊息。
14.角色之一:Boss在劇裡是一個「全知」且「全能」的角色,他可以同時被人與「天使」看見,他洞悉一切發生的經過與可能的出路,他是在一切之「上」又在一切之「間」的。
15.角色之二:女警的角色與Boss對稱,她是在一切之「間」但又在一切之「上」的。順序的差別,暗示其角度不同,故曰對稱。
16.象徵之一:半透明的布幕在這齣戲裡不只是道具,更是重要的象徵物。穿梭在其外或其內的角色,分處於不同的時空,而半透明的布幕正作為一個可視,但不可及、不可跨越的分界,非常曖昧,但又非常明確。
17.象徵之二:羽毛是這部戲另一個重要的象徵物。開場的投影畫面、舞台上分隔之用的羽毛牆、天使翅膀、羽毛枕頭……。羽毛的顏色,使其有純潔、純真的暗 示;「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羽毛又因重量而被賦予生死的意義;而羽毛既可是隨風飄盪的、散亂的,亦可從羽毛連結到羽翼/翅膀,產生庇護的、溫暖 的、甚至是飛翔的意象。連象徵物的本身恰巧都有二元相對的詮釋空間。
18.終幕的影子之一:露露發現(但沒有認出)YEA,「存在的」看見了「不存在的」,隱形的不再隱形,然後兩者相連的投影被「化約」在同一平面的布幕之上。貫穿整部戲的「之間」,在此被跨越、被超越了,或者用劇中的說法,不再「卡住了」。
19.終幕的影子之二:將「正式」走入死亡的真真站在舞台中央盡頭,在如夢似幻的煙霧繚繞間,其影子投射在數層布幕之上(抑或說「之間」),由小而大,不 住晃動。這是一個雙向的觀照:觀眾由布幕外往內,角色由布幕內往外。而本來所謂隨「形」的影子在此,是具可複製性的、可塑性的、具超越性、甚至流動性的, 呼應其劇名如影隨「行」。
(註:本文選用之照片,均出自我2006年至南美秘魯、玻利維亞自助旅行時所拍攝)
轉貼自 不(能)流浪的日子 http://blog.roodo.com/12f/archives/4768295.html
2.「如影隨行」的形式:二元的辯證。這是一部討論「之間」的戲。劇本概念來源的「中陰」其實就是「之間」。在生與死之間。真實與虛構之間。存在與不存在 之間。清醒與睡夢之間。記憶與創憶之間。靈魂/靈性與肉體/肉慾之間。這麼一寫就會發現簡直像是劇中角色YEA一開始的台詞。
3.在二元對立「之間」,模糊的交界正是這齣戲的迷人之處,就像是亦虛亦實的影子。當正確的寫法「如影隨『形』」被轉換成本劇的「如影隨『行』」,形為主而影為客的主客關係即被卸除,依附的分界線亦被拆去,影子的動態性由此而生。
4.存在:浩帆的「存在」在故事「內容」上作為所有角色的核心,連鎖引發整個劇情的推動;但是浩帆是虛構的,「並不存在」。YEA與薩克斯風手的「存在」 在敘事「結構」上作為所有情節的媒介,達成時空的連結轉換與開場收尾之用;但是YEA與薩克斯風樂手是隱形的,「並不存在」。
5.記憶:記憶是被「建構」出來的,所以不存在的浩帆可以像是真的存在的。浩帆的姓氏、第一次與浩帆見面的場合、被用作靈感的茶餐廳老闆名字與畢業紀念 詞……。記憶不等於真相。甚至在我第一次看「如影隨行」時,於劇末露露向真真說話的那一幕,竟突然產生了Déjà vu(似曾相識、既視感)。這是個玄妙到簡直驚悚的呼應。有點像是在玩弄文字上的弔詭,我第一次看感覺曾經看過,第二次看反而沒有感覺曾經看過。(如果你 有點被我混淆了,總之我是去看了2007.12.27及30這兩場,感謝表演工作坊提供憑票根的買一送一優惠)
6.「如影隨行」的內涵:生命的本質。生而為人,所以有夢想,有幻想,也有妄想。
7.夢想之一:兩位女兒「自以為是天使」的夢想,一種「純真/天真/童真」的夢想。一個長大了,不再認為自己是天使;一個認為自己是天使,卻因為沒有翅膀 而困住了。而被前者「遺棄」的假想朋友YEA的形象,一身潔白,膝上裹有繃帶,是丟失了翅膀的「折翼天使」,似乎也暗示被遺棄了的純真。
8.夢想之二:尋求同儕、尋求認同的小孩(如露露畫的那幅兩個女孩手牽手的畫);世故練達如開了自動駕駛模式的父母;關注「未來」的大橋與擁抱「現在」的夢如……。這部戲可以非常入世的討論家庭、婚姻、人生觀等。
9.幻想:吉兒與兩位警察在布幕後方荒唐的、近似放浪形骸的戲,以微醺狀態下的幻想,暗示角色潛意識中對自由、解放的渴望,或者俗一點的說,對愛情的渴望。
10.妄想可以是一般用語中指稱一人明知得不到卻還是想要;在精神醫學的術語中,卻又特指為一病徵,一種與現實不符的、沒有事實根據的、卻又不可動搖的信念。上面那些夢想與幻想,是妄想,也不一定是妄想。所以他/她可以是瘋的,也可以不是瘋的。
11.結構之一:劇的第一個段落(現實)以羽毛牆為前景,白紙牆為背景;第二個段落(回憶)反之,以白紙牆為前景,羽毛牆作背景;第三個段落(線索匯集、時空交錯),兩堵牆聯合一體均成背景。
12.結構之二:Boss所說的「漁夫與天使的故事」正是「如影隨行」的故事,再由真真說出這個故事,這是與「如夢之夢」類似之處,故事中還有故事。
13.「未知生焉知死」,這齣戲反了過來,以「為死者說故事」的方式探討生命。故事的描述與聆聽,是一種自我認知的過程。這是往劇中與劇外同時傳達的訊息。
14.角色之一:Boss在劇裡是一個「全知」且「全能」的角色,他可以同時被人與「天使」看見,他洞悉一切發生的經過與可能的出路,他是在一切之「上」又在一切之「間」的。
15.角色之二:女警的角色與Boss對稱,她是在一切之「間」但又在一切之「上」的。順序的差別,暗示其角度不同,故曰對稱。
16.象徵之一:半透明的布幕在這齣戲裡不只是道具,更是重要的象徵物。穿梭在其外或其內的角色,分處於不同的時空,而半透明的布幕正作為一個可視,但不可及、不可跨越的分界,非常曖昧,但又非常明確。
17.象徵之二:羽毛是這部戲另一個重要的象徵物。開場的投影畫面、舞台上分隔之用的羽毛牆、天使翅膀、羽毛枕頭……。羽毛的顏色,使其有純潔、純真的暗 示;「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羽毛又因重量而被賦予生死的意義;而羽毛既可是隨風飄盪的、散亂的,亦可從羽毛連結到羽翼/翅膀,產生庇護的、溫暖 的、甚至是飛翔的意象。連象徵物的本身恰巧都有二元相對的詮釋空間。
18.終幕的影子之一:露露發現(但沒有認出)YEA,「存在的」看見了「不存在的」,隱形的不再隱形,然後兩者相連的投影被「化約」在同一平面的布幕之上。貫穿整部戲的「之間」,在此被跨越、被超越了,或者用劇中的說法,不再「卡住了」。
19.終幕的影子之二:將「正式」走入死亡的真真站在舞台中央盡頭,在如夢似幻的煙霧繚繞間,其影子投射在數層布幕之上(抑或說「之間」),由小而大,不 住晃動。這是一個雙向的觀照:觀眾由布幕外往內,角色由布幕內往外。而本來所謂隨「形」的影子在此,是具可複製性的、可塑性的、具超越性、甚至流動性的, 呼應其劇名如影隨「行」。
(註:本文選用之照片,均出自我2006年至南美秘魯、玻利維亞自助旅行時所拍攝)
轉貼自 不(能)流浪的日子 http://blog.roodo.com/12f/archives/4768295.html
1 則留言:
賴老師看了你的照片
覺得超讚的!!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