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深圳商報:《寶島一村》的火爆源於尊重和體貼


2011年11月08日09:40
來源:深圳新聞網-深圳商報 作者:楊青


《寶島一村》闊別兩年二度來深,演出依然火爆。全場1600多座位幾乎座無虛席,演出的中間觀眾一會哭一會兒笑,演出結束後全場觀眾起立長時間鼓掌。三個半小時的超長演出,結束後逼近凌晨,但第一天演出後留下座談的觀眾居然有五六百人之多。

觀眾最大的驚喜是演出以後真的可以吃到饞了一晚上、舞台上朱嫂賣了一生的天津包子。發到手裡的包子,包裝袋上印著劇中出現的“寶島一村”99號的門牌,“表演工作坊”的下面打著兩行小字:“謝謝您的觀賞。這顆熱熱的包子,希望能帶給您滿滿的溫暖……”

看了一場非常好看的戲,帶著一肚子的滿足離開,還意外地收獲了一枚可以宵夜的包子,真是溫暖又體貼。

散場後的劇院大廳排起了三行隊,一隊是領取存放的東西,一隊領包子,還有一隊領鉛筆的。入場前發到觀眾手裡的的調查表上提醒說:填回問卷的觀眾,可以到服務台兌換“寶島一村”專屬紀念鉛筆一支。
  
《寶島一村》為什麼這麼火?從包子和調查表中可以看出端倪。
  
一個入場前的調查表,一個散場後的包子,論成本沒有多少錢,算的不是經濟賬,而是對觀眾的尊重和體貼。
  
調查表只是簡單的一張白紙,除了常見的調查問題以外,在右下角有一個小小的空白,寫著“對於今天的演出和服務,我還有話要說……”
  
不管你是什麼學歷什麼身份什麼職業什麼愛好什麼口味,只要你來看這個劇,就有了一個統一的身份叫觀眾。但觀眾並不是模糊的一個群體,只是差異性非常大的不同個體的集合而已。制作方給這些不同的個體都遞過去一張小小的留白,等於張開耳朵和眼睛,去搜集和傾聽,這是看內地出品的戲劇沒有的經驗。
  
在內地看演出,通常演出前可以看到鋪天蓋地的宣傳,但等你掏錢買了票,感覺服務就到此戛然而止了。觀眾的觀感和體驗以及意見,都缺乏可以溝通的管道。確切地說,在有些制作方眼中,如何讓觀眾掏錢買票是重頭戲,票售出後就意味著生意完結。至於演出的好壞,觀眾的感受和意見,根本不在他們的考慮範疇內。
  
事實上,熟識劇場的人都知道,看戲並不是簡單的一個買票看戲的過程。就像《寶島一村》的監制丁乃竺所說的,觀眾走進劇院看戲,需要買票、停車、劇場管理,甚至廁所干淨與否都可能影響觀眾下次走進劇場。所以,劇場生態必須上、中、下游都很健康。從這個標准出發,丁乃竺覺得內地的戲劇市場看上去很蓬勃,其實很脆弱。真是一語中的。
  
注重細節、注重觀眾感受、注重服務。看到這裡,你也許會明白,為什麼賴聲川和他的表演工作坊出品的戲劇這麼火爆。
  
丁乃竺說,工作坊收入的80%至85%是靠票房支持,但他們從來沒有迎合市場,沒去想過市場要什麼,而是考慮如何讓戲劇好看。這才道出表演工作坊真正火爆的理由:戲好,才是硬道理。
  
這部戲在台灣毫無懸念會火爆,因為講述的是六十萬軍人撤退到台灣的歷史故事。但在內地巡演中同樣場場火爆。原因又何在?
  
以1949年為界,大陸與台灣一分為二,多少家庭四分五裂、妻離子散,留在內地的人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運動,遍體鱗傷。看《寶島一村》你會明白,原來跑到台灣去的個體又何嘗不是跌跌撞撞、傷痕累累?
  
台灣的歷史曾經是被割斷的一隅,《寶島一村》卻把橫梗在內地與台灣觀眾心中的這堵牆拆掉了:原來我們雖然處於不同的天空,但是一樣經歷過窮困、傷痛,一樣地掙扎,誰也不比誰更容易。
  
走出劇場不免感嘆:有誰會打撈我們的歷史記憶?我們的《寶島一村》又在哪裡?
(責任編輯:崔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