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08年12月29日 星期一

寶島一村-最後的眷村回憶


我是眷村長大的孩子,對眷村的文化、生活、精神有著和寶島一村劇中人物演出一樣的感情
只是,我是第三代

賴聲川導的寶島一村舞台劇,是述說著一群大時代下的空軍健兒
以為渡海來台暫時避難,心中懷著明年一定反攻大陸的宏願
所以將就著暫居於此,但心總懷著大陸家鄉
怎知,一來就再也回不去了
家鄉的美好成了心頭永遠的遺憾
兒時的歲月成了腦中散不走的回憶
望著往北的繁天星斗
聽著頭頂響遍的飛機聲
嘴上哼著松花江畔的歌曲
心頭一緊
眼淚,再也忍不住滴了下來

身後,聽到許多人鼻子的吸氣聲
我想,那不只因為舞台上傳神的演出叫人感動
有更多的辛酸是來自於他們心中真實的無奈
一別4、50年
當初的20鋃鐺,這會兒都老垂矣矣
看著舞台重回往日光景,回眸一瞧,時光竟這般無情推進
怎叫人不感嘆!

我雖然是第三代
但總愛翻外婆的老照片
甚至有一回坳著外婆說她家裡及跟外公逃難的故事
就聽見外婆用廣東話一嘆:好淒涼唷!(猴猜涼)

外婆原是廣東省郵局局長的女兒
家裡有丫環伺候
出門有轎子可乘
雄偉的兩座石獅子映襯著"馮府"的紅門匾額樣子真氣派
上頭姊姊是校花,下頭有弟弟妹妹相伴
年紀與他們相仿的小媽就像朋友一般讓生活好不愜意

在國共衝突不斷增高的年代下
讓本來不可能在一起的外婆與身為軍人的外公
相畏奔離,避躲戰火
外婆記憶中的家人早已不知流離何方
只知道小弟的氣是在她懷中斷的,因為一顆無情的炸彈硬生生炸斷小弟的雙腿
與外公的結縭沒有眾人的祝福
因為40年代的戰爭歲月沒辦法張燈結綵
在大姨媽與母親相繼出生後日子更加艱困
而外公,身為軍人不得不隨國民政府先遷台
妻女則依然在海峽對岸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
家眷能一同抵台是很不容易的
大多都是稍後搭船而來的,外婆如此,奶奶也如此
中國女性的堅忍個性在這個動盪的年代理特別明顯

物資缺乏的台灣,就像舞台上演的故事
領了門牌,有房子可住,但是設備很簡陋
每月一次的米糧要有券才能領,各家媽媽們無不費點心思讓生活好過
屋外的竹籬笆用手一吋一吋的編織圈起一個完整的家
從期盼到真正承認回不去的事實
他們花了多少的力氣吞下淚水,好好的在台灣這片寶島重新深根
飾演老趙的屈中恆,小朱的馮翊綱,周寧的宋少卿演活了這些老兵心中的轉折
我的外公、外婆、爺爺、奶奶何嘗不是如此

如果你曾聽過"這一夜,誰來說相聲?"
就可以知道眷村匯集了各省的文化,各省的口音
因為當初分別從各地遷徙來台,隨軍種不隨鄉里
外婆外公本身是廣東人,但對門的余爺爺一家是四川人
就是這樣的融合,讓從小一起生長的第二代感情特別緊密
常聽媽媽說,在家說廣東話,但一出門跟余家碰上,自然而然轉四川話
在遇到其他小孩,又馬上轉成另外省的語言,一點也不困難

每省媽媽都有自家絕學,總釀些甚麼讓日子更精彩
所以有純手工研磨的芝麻油、湖北的臘肉、北方的大肉包子等時下產物
外婆本是大戶人家女兒,打小連個熱水都沒燒過
倒是外公因為軍人的關係,燒的是一手好菜,做的一手好點心
有時阿姨媽媽們聊天,懷念已過世外公的手藝
說著說著,我都可以想像一條條剛炸好的麻花,或是軟綿綿的麵疙瘩,出現在眼前
萬芳所飾演的台灣人嫁進外省家的媳婦
把隔壁老奶奶教的天津包子學的十成十
後來,成了村子裡的唯一天津包子手,還做賣包子生意

時間往前推進
當初來台落地的軍人及他們的眷屬
在這自成一格的眷村裡開創新生活
因為他們是第一代
所以對家的感情,對兒女的期待更甚其它
第二代的兒女
老聽著上一代的感嘆,留著上一代的遺憾
他們是面對時代與交接衝突的一群
我的爸媽就是如此
過年祭拜著從沒見過的祖先
生活上面對正在轉型的台灣
結婚後,家裡還要伺候半大不小的我們
三明治夾心,真的是他們最貼切的寫照

我們家從小就是三代同堂
在大直力行新村
在那個記憶中的大宅院內
也有兩個石獅子和紅色大門
前院重植爺爺最愛的玫瑰花和永不凋零的茶花、九重葛
一進前廊
吊掛一盆盆長綠的蘭花
通往後院的小路上
還有枇杷、石榴及每逢颱風必倒的木瓜樹
看起很大對不對?
是,它是很大,但也很舊了

頂上是瓦片連接,房子裡的天花板是石棉瓦
所以房子後期
是外面下大雨,裏頭下小雨
後院用水泥鋪成,可以曬衣服,騎腳踏車
爸爸還在後院替我的小床漆上黃色
這大院子、大房子、大村子是我的城堡、我的成長
每當被爸媽揍
就看我戲劇化的跑到爺奶房前哭訴
每天早上上學
就聽我埋怨路途遙遠的要走過兩個村子
每逢除夕午夜12點
巷子裡雷震般聲響的炮竹是一家接著一家放
初一清晨,隔壁家播放的恭喜恭喜,恭喜你的音樂一定大聲傳送
這是我好寶貴的兒時回憶
這是眷村好獨特濃厚的味道

所以,當政府規劃拆遷
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難過漫在心頭
總覺得好像要消滅時代的痕跡
摧毀這獨有的眷村文化
大水溝旁的空地,是我兒時午睡後跟朋友玩樂的寶藏地
外公外婆家的欣欣市場
是我每一次回去必定要逛的地方
每一戶每一巷
都有好多好多的故事
伴隨我的生命一起成長

不過,城市若要發展
必定要更有效利用每一塊土地
而眷村的位置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來說何其寶貴

從小住的大宅院在我19歲時拆了
改建成10層的樓房,戶數變多,但都不認識了
而我們家也早搬離了
外婆家在前年也拆了
那一塊地將會有很不一樣的發展

舞台上的眷村,在第一代落戶後50年也要拆了
老趙過世了
兒女成長了
特別回到居地招回所有人辦一場寶島一村惜別會
飾演老趙太太的郎祖筠
手抖著,眼淚汪汪的摘下歷經50年的"寶島一村99號門牌"
喃喃的對她兒子說:有這門牌,你爸爸才不會找不到家呀!
舞台下的我們
心一起酸,淚一起流
我們家的門牌沒有即時留住
但我外婆家的舊門牌讓我阿姨留下了
好讓我外公找得到家

不管房子怎麼改變,時代怎麼變遷
又或是人生歷經了幾回
我永遠都不會忘記印象中的眷村,腦裡的大宅院-
大直通北街133巷18號

本文轉載自:http://heatherwg1976.pixnet.net/blog/post/24462328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真的很感謝寶島一村的所有演員及工作人員,雖然我是所謂的外省第三代但是在戲裡的東西我一點都不陌生
因為我從小奶奶就把這些點滴當做床邊故事說給我聽
以前還小,我很難理解奶奶當時的心情,但是看完這齣戲我非常感動!
真的很感謝你們大家!
我詞窮,我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我的心情,但是真的很想在說聲謝謝
也願天主保佑你們大家永遠幸福快樂!!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