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08年4月8日 星期二

十年·暗戀賴聲川

  1998年冬天,《紅色的天空》大陸版在北京首演,這是賴聲川及“表演工作坊”在大陸公演的第一部戲。但其實早在該劇以前,賴氏話劇已隨大量影碟、錄像帶的傳播而為一些戲劇愛好者所知曉,《暗戀桃花源》更是成為大陸劇迷最早也最為熟知的賴聲川作品。
  然而一直到2006年11月,《暗戀桃花源》大陸版才在北京首演,用一位戲迷的話說,“《暗戀》多年,今天終於可以補票了。”在全國各地巡演一年多,目前《暗戀桃花源》正向演滿100場的目標邁進,賴氏戲劇為大陸劇場帶來了空前的希望和活力。
  經歷十年的探索,賴氏話劇在大陸走了一條由觀者寥寥、小眾追捧到大眾狂熱的路,當中有經營北劇場的失敗,還有說不清道不明原因的各種阻力。一直到今天,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當然,這還只是一個充滿希望的開始。未來,隨著這位華語劇場的大師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大陸觀眾視野,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個理想的劇場,一個開放的戲劇課堂,以及大陸劇迷深切盼望的原創作品,都不會遙遠。 
 
賴聲川與大陸十年如影隨行

大洋新聞 時間: 2008-04-06 來源: 信息時報 作者: 梁麗朗 謝奕娟
  3月,賴聲川攜最新劇作《如影隨行》出席內地首演發布會。身任美國斯坦福大學客座教授的他隨意地穿著印有大學Logo的運動服,很美式的學院派風格。
  1998年,賴聲川的話劇《紅色的天空》第一次在大陸上演。
  2008年,《如影隨行》在台北與大陸幾乎同步首演,《暗戀桃花源》大陸版將預計演滿100場。
 
專題策劃 梁麗朗 謝奕娟 專題撰文 謝奕娟
  話劇在大陸,很久沒有像今天這樣火過。一部《暗戀桃花源》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裡在國內巡演80多場,其中北京已經是五度上演仍一票難求,上海演出達22場,廣州去年上演兩場出現了話劇演出史上少有的票房爆滿,今年4月12、13日將在黃花崗劇院再度載譽上演。比票房成績更具說服力的是,“桃花源”成為2007年度比許多電影大片和電視劇知名度還要廣的舞台劇,以關鍵詞“暗戀桃花源”搜索百度鏈接,相關網頁達202萬篇,而在google上能找到65.9萬項查詢結果。
  創造這個奇跡的是一個名叫“賴聲川”的大胡子中年男人。這位在十年前在大陸還只受一群小眾追捧的台灣劇場著名導演如今成為普羅大眾都略知一二的風雲人物。繼“桃花源”之後,他又接連推出《這一夜,women說相聲》、《如影隨行》兩部新劇大陸版,再次傳為佳話。今年3月,他與上海大劇院聯合推出“表演工作坊演出季”,連續上演他的三部作品,同樣是史無前例的舉措。
  別說是普羅大眾,就連明星,也對這位享譽全球的戲劇大師分外追捧,將出演他的舞台劇視為一種榮耀。賴聲川總能為作品找到他認為最合適的明星人選。1992年,正值林青霞在台灣影視圈最炙手可熱的時期,雪片般紛飛的戲約中,林青霞卻被賴聲川一個電話就說動了,答應出演《暗戀桃花源》的電影版中的“雲之凡”。也正是這一消息引起了台灣島以外更多人們的關注,該片的錄像帶、盜版碟成為流傳在大陸最早的表坊(賴聲川所創劇團“表演工作坊”的簡稱)作品,在許多人的心中埋下了一段“暗戀”情結。這是林青霞人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出演舞台劇。若干年後她到大陸再度捧場賴聲川的舞台劇,曾表示“雲之凡”令她在舞台此生無撼。2006年,賴聲川為《暗戀桃花源》挑選大陸版演員陣容,不僅成功邀請到“亞洲戲劇公主”袁泉和文藝小生黃磊,還充分發掘和展示了謝娜、何炅兩位綜藝主持的演藝才能,他們一年多來為演出“桃花源”全情投入,不知推掉了多少戲約和商業演出。2007年,剛剛赴美留學歸來的“台灣綜藝小天後”阿雅同樣把出演賴聲川的《這一夜,women說相聲》大陸版排在了復出工作的第一位。毫無疑問,賴聲川,這位台灣現代劇場的開創者,已經將他的影響力輻射到大陸,隨著他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大陸劇場,必將逐漸改變大陸的戲劇版圖。

賴氏話劇非常有“戲”
  “賴氏話劇”在大陸所形成的日漸擴大的影響力,最根本來源於他的戲劇本身的魅力。知名劇評人、社會學博士後水晶評價:“賴聲川的作品最大的特點是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像是從淺水區到深水區慢慢過渡一樣,無論什麼程度的觀眾,在他的作品裡都能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而對於那些鐵桿的戲劇觀眾和所謂學者專家,賴聲川的作品也同樣有著足以支持幾部博士論文的深度去讓他們發掘。”

  復雜內涵

  有人看到了悲,有人看到了喜,還有人看到了時勢
  以大陸劇迷最為熟悉的《暗戀桃花源》為例,水晶說:“很少有哪部戲劇作品能夠像它這樣,引發那麼多樣態迥異的評論和紛繁旖旎的聯想。在《暗》劇中,有人看到了離別,有人看到了錯過,也有人看到奇特的戲劇結構和悲喜互現的劇情,更有人看到台上台下迷亂的時勢與人生。”
  愛情無疑是《暗》劇的顯在主題,江濱柳和雲之凡跨越幾十年的暗戀,春花與袁老板之間由偷情到潦倒,還有那個神秘女子與“劉子驥”之間永遠無法探明的關系,無不是對永恆愛情的某種質疑或研討。
    時代和個人的狀態也是《暗》劇用力的一個方向。劇中青年雲之凡說:“濱柳,你要相信,一個新的時代、新的秩序就要到來了!”而老年的江濱柳卻感慨:“在大時代,人變得好小;在小時代,人變得更小。”這種前後呼應的比對反映出上個世紀80年代主創者們對時局的無奈,而在今天我們也讀出了個體在時空變遷中的茫然無措。甚至劇迷還從《暗》劇中發現了不少充滿隱喻的“小花招”。如導演對布景中“一棵桃樹為什麼逃出來”的追問,暗示了對老陶為何離開“桃花源”的不解;老陶始終無法打開酒壺暗示了他性方面的無能;而神秘女子所找尋的“劉子驥”,竟然是陶淵明《桃花源記》裡那個“未果,尋病終”的人。而按照賴聲川的說法,《暗》劇中無時不在的干擾實際上是對當時台灣社會的真實寫照。“台灣的生活實在太亂了,這是台灣人共同的經歷;然而身在其中,人們也能保持著一種亂中的秩序。這種亂,轉變成劇場中的錯誤,就是把完全不搭調的東西放到一起;放到一起後,居然也生長出了它的秩序來……”甚至還有人從《暗》劇中看出佛法和禪宗來。據賴聲川回憶,《暗》劇第一次在紐約上演,就有一個美國人問他:“請問你這個戲和禪宗思想有什麼關系?”而在台北演出,也有一個學佛法的師兄告訴他從中看到佛法。當時已開始研習佛法的賴聲川沒有想到在作品中已無意識地透露了這種信息。

  獨特創意

  每一部戲在劇場形式上都是一種突破
  深圳劇迷王樽則認為,賴氏話劇善於跨媒體、跨領域地整合各種元素,雜糅而產生一個新品種,並從中透露出舊元素所沒有的新信息,這是他喜愛賴氏話劇最為重要的原因。無論是《暗》劇將一古一今、一喜一悲兩個故事融匯交叉,制造了令人又哭又笑的劇場奇觀,還是《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將中國傳統相聲與戲劇天衣無縫地結合產生了“相聲劇”這一新品種,抑或是長達7個半小時的《如夢之夢》,觀眾坐在環形劇場中間的轉椅上,一路隨著劇中人的表演而旋轉,無不體現出賴聲川獨特的創意和創造能力。
  賴聲川表示,他對結構有一種特別的感情和迷戀:“我感動最多的是結構,我看建築物就會感動,他們在空間造成了韻律感。結構可以大到一個建築,也可以小到一個杯子。有時候結構本身就存在,像《暗戀桃花源》,不管內容是什麼,結構已經存在。”而在賴聲川帶領下的表坊演員集體即興的創作方式,則將他的結構能力、方向把握能力和技術手法能力發揮到極致,也把演員的潛力發揮到極致。

  節奏感

  把握住觀眾的哭與笑的情感體驗
  對於節奏感的把握或許容易為人們所忽視,但在賴聲川看來,卻是一部話劇成功的關鍵,也是除了觀察以外,一位優秀導演必須具備的重要素質。什麼是節奏感?把握住了節奏感,就等於把握住觀眾的哭與笑,悲與喜的情感體驗。中央戲劇學院教師、青年劇作家史航表示:“對於內地一些導演,一部劇能夠讓觀眾笑得不行或者有人哭了,就認為很成功了。但對賴聲川來說,讓人哭和讓人笑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嗎?就像讓人吃飽了很簡單,吃好了才不容易。賴聲川的功力在於他能讓你在要哭的時候先不哭出來,笑了之後能讓你靜一會。”
  “我覺得一個導演的本能是對節奏感的掌握。如果他沒有這個敏感度他當不好導演。”賴聲川曾打趣地表示,他對節奏感的把握能力來自於早期在美國餐館打工的經驗,“我在餐館一個人負責5張桌子,當人全部來的時候,你的服務如何保持最高效率,保證很精致的服務,這裡有很大的學問。這5桌完了以後還要翻台,我們希望翻台,又不希望客人覺得你在催他,因此一定要把握住這裡的節奏,什麼時候該快,什麼時候該慢下來,等等。”在他看來這同樣是舞台劇演員必備的素質,也是他在2006年選中作為綜藝主持的何炅、謝娜出演《暗》劇的重要原因。 

人文關懷

  主題的由來永遠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本身
  余秋雨曾表示,賴聲川和 “表演工作坊”的戲劇總能彈撥到無數觀眾的心弦。不管是看《暗戀桃花源》,看相聲劇,還是賴聲川近期在大陸首演的懸疑劇《如影隨行》,賴氏話劇始終不變的是一種對人性的探索和關懷。在賴聲川眾多作品中,最受大陸觀眾喜愛的除了《暗戀桃花源》和《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還有一部是由李立群獨角演出的《台灣怪譚》。劇中,李立群超凡的演技令人佩服,而一次次叩問心靈的發問則令人難忘。史航在多年以後仍然忘不了看這部戲的感動:“他(李立群)一個人在台上說了一段一段,笑了一次又一次,讓你看到一個時代的大結局,看到一個浮華世界的寵兒,當他逐漸老去之後發現在朋友眼中他是過得多麼可悲。一個以為自己過得多麼有意思的人,突然通過兩三個小時的敘述,發現自己過得多麼可悲,那是讓人永遠忘不了的一個戲,講一個人的一生,講台灣的一個時代縮影。”
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副研究員、從事戲劇工作的陶慶梅則表示:“看賴聲川的話劇,總讓我想起了台灣楊德昌、侯孝賢等人的電影來。盡管是不同的藝術方式,但有著許多相通的東西。他們的作品與普通人的生活貼得很緊,更多地從人的真實困境出發,提煉出抽象的、普遍的社會困境與人的存在困境。在他們那裡,問題的最終指向也許是抽象的或者根本就是形而上的,但問題的由來和問題的表現卻不過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本身。”
  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實1:大陸觀眾最早通過盜版了解“賴氏話劇”
  專家建議:不要因為看了台灣版而對大陸版演員懷有偏見,並在適當時候,走進劇場“補一補票”。
  賴聲川的話劇第一次在大陸上演始於1998年的《紅色的天空》大陸版。但其實早在該劇以前,賴氏話劇已隨大量盜版影碟、錄像帶的傳播而為一些戲劇愛好者所知曉,許多人愛上賴氏話劇都是從看碟開始的。演員郭濤曾說:“我太喜歡《暗戀桃花源》了,錄像帶也不知道被我看了多少遍,到最後錄像帶都消磁了,只剩下黑影晃動了,我還在看。因為台詞已經都背下來了。”劇迷王樽也表示,他家裡收藏的表坊戲劇多達30多部,他的兒子大約從8歲開始就通過觀看《這一夜,誰來說相聲》等相聲系列的DVD迷上了“賴氏話劇”。王樽認為,賴聲川是將話劇帶入家庭的推手,“賴聲川執導、制作的多種優秀劇目都出版了錄像帶、VCD和DVD光碟,雖然隔著時間和空間的遙遠距離,但那些創意豐富、妙趣橫生的劇場作品成了內地很多家庭最受歡迎的娛樂節目。”相比之下,雖然大陸的人藝等著名劇院也推出過經典話劇的音像制品,但其拍攝的效果、聲音、畫面都不如表坊的戲劇理想,舞台腔很重,化妝也不夠自然。不過,這些影碟其實都來自盜版。據表坊話劇在大陸的制作人袁鴻透露,到目前為止,表坊從未在大陸正式發行過影碟,主要是不希望在審批過程中刪減過多內容而破壞了完整性。而在網絡發達的今天,各大視頻網站都不難找到賴氏經典話劇的視頻。袁鴻對大陸觀眾通過盜版了解“賴氏話劇”並不反對,只建議他們不要因為觀看了台灣版而對大陸版演員懷有偏見,並在適當的時候,走進劇場“補一補票”。
  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實2:《暗戀桃花源》是大陸高校劇迷搬演最多的劇目之一
  生動例子:不少明星在大學時都排演過這部劇,像徐靜蕾扮演過雲之凡,現在是大陸版“雲之凡”的袁泉曾經扮演過春花。
  除了在劇場的演出,賴氏話劇在大陸院校和青年學子中同樣有著很強影響力。賴氏經典話劇《暗戀桃花源》已成為校園戲劇愛好者搬演最多的劇目之一。不少明星在大學時期也扮演過這部劇中的角色,像徐靜蕾曾經扮演過雲之凡,現在是大陸版“雲之凡”的袁泉曾經扮演過春花。廣東也有中山大學等高校的戲劇團體搬演過該劇。史航認為,《暗》劇特別契合大學生的兩種心情,一種是對青春流逝、命運叵測的感知,就是我們的愛情到底能走多遠的問題;一種是對精神家園的求索,是我們到底要到哪裡去的問題。水晶則評價,《暗》劇在各院校中的排演,在某種程度上豐富了這些戲劇愛好者對於戲劇的認知,也令他們對莎士比亞、奧尼爾等西方主流劇作之外的華語原創戲劇作品有了更深的自信。
  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實3:在大陸擁有自己的劇場是賴聲川最大的夢想
  理想條件:“幾個大城市都有我的劇場,不要太大,800座以內,有排練室、辦公室,可以一連365天演表坊的40多部戲,另外還可用作訓練培養基地。”
  十年當中,對劇場的投資是賴聲川在大陸遇到的唯一一次的挫敗。因表坊在台灣一直苦於沒有自己的劇場,2002年,賴聲川在北京投資劇場,接手了國家話劇院位於北兵司馬胡同的“青藝”小劇場,更名為“北劇場”。
“北”有三重意義,一是北京之“北”,二是北兵馬司之“北”,三是台北之“北”。半年之後,因大陸尚未對外資開放劇場業投資,賴聲川及表演工作坊撤離,由袁鴻繼續經營。2005年,在慘淡經營中苦撐多時的“北劇場”終於停止了營業,在北京戲劇圈引起不小震動。對於北劇場何以難以為繼,史航分析,主要是在運營上,北劇場過多地承擔了對草根藝術的扶持工作,經常為一些票房收入低微的大學生戲劇、文化遺產,像外地來的皮影戲提供場地,而真正有票房收入的一些話劇又進不來,或不屑來這裡。 “話劇市場就是這樣,陸續有人賠錢,偶爾有人賺錢。如果不是以盈利為目的,又想賺錢又做文化扶持的事情,就會給自己添很多辛苦,也添很多的風險。”作為經營者的袁鴻也表示,北劇場的失敗,除了因為資金的緊張,更為深層的原因是,整體的環境還不夠包容,當大家都在朝著票房回報去做事情,北劇場走得孤單。
  對於北劇場,賴聲川也表示:“不要說當時,我到現在都還覺得很可惜。結束的原因很清楚,是碰上非典了,而且北劇場在概念上是稍微超前了一點。”在大陸擁有自己的劇場,一直是賴聲川的夢想。在深圳接受采訪時,賴聲川曾經開出自己的理想條件:“如果說深圳給我一個劇場,不要太大,800座以內,而且它的空間是有彈性的,《如夢之夢》可以演,《暗戀桃花源》也可以演,另外我們還可以有排練室、辦公室,另外這個地方要交通方便。幾個大城市都有我的劇場,那就是我的夢想。表坊有40多部戲,足夠演一年365天的,我們不是以盈利為目標,我們是以“不倒閉”為目標,我們在自己的劇場除了演自己的戲之外,還可以創造空間訓練很多年輕人,這才是真正的投資。現在大家眼睛都還在看錢,以為我是個賺錢的金母雞,但我覺得從長期來講,我做事的目的是可以持續下去就好,我20多年來就是這樣,所以我可以一直做想做的作品,而不是去猜市場要什麼,其實我們20多年來就在創造市場,核心理念就是‘不倒閉’”!


  賴氏話劇的展望

  除了“大陸復排版”之外,假以時日,當也有了“大陸原創版”時,那將是賴聲川在大陸戲劇發展的尖峰時刻。
  談到未來五到十年在大陸發展的規劃,賴聲川表示,他還沒有那麼遠的規劃:“當然一定會持續有不同的作品推出,原創的或是復排的大陸版都可能。如果可能的話,希望將來有時間可以在內地呆更多時間,有更多原創性的作品在這裡出現。”據悉,賴聲川已經調整了占用他大量時間的在斯坦福大學的客座教學計劃,放棄了享受加州的陽光,將三分之一的時間用在台灣,三分之一的時間留給大陸,還有三分之一是到國外的交流訪問。
  經過十年的了解,賴聲川感覺:“其實大陸觀眾也很多種,有些一般的白領觀眾可能更願意在一天的工作之後到劇場來笑一笑,表坊有很多這種讓觀眾可以開懷大笑的作品。但也有些觀眾是不滿足這些的,他們希望看到一些思想性的、甚至批判性的東西,我的作品中也會為這類觀眾提供收獲。當然有些太台灣當地的口語和事件,在這邊可能會不容易理解,把它們調整成同類型的元素,就沒問題了。”
  對於賴氏話劇未來可能對大陸戲劇文化和演出市場帶來的影響,水晶認為,客觀地來說,無論是當年賴聲川的早期作品對戲劇小眾的激勵,還是“大學生戲劇節”、 “北劇場”時代對校園戲劇和體制外戲劇的孵化作用,再到今天《暗戀桃花源》等劇目的成功運作,賴聲川已經實實在在地影響到了整整一代戲劇人和戲劇觀眾。在上海大劇院,堅持中低票價的《暗》劇已經成為話劇定價的某種品質標桿,也鼓勵了很多有志於戲劇制作的人開始向這個領域拓展。
  但在看到正面影響的同時,水晶也表示了她的擔憂。很多人在看到賴氏話劇成功的同時往往忽視了在它背後的付出與積累。“賴聲川不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孫悟空,他的創作方法、導演手法以及表演工作坊的制作和營銷經驗,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歷練與打磨。賴聲川本人也認為,戲劇並不是一個容易盈利的行業,相反,如果把戲劇看成是一個容易賺錢的行業是非常危險的。因此就算一直在做好戲,但如果市場上有很多爛戲,這個市場還是很容易被消耗掉。”
  雖然大陸劇迷一直十分期待看到賴聲川為大陸“量身定做”的作品,不過在短期之內仍難以達成。水晶分析:“目前還沒有一部賴聲川真正在大陸本土和演員共同創作出來的新的作品,這一方面是這類具備即興能力的演員比較少,另一方面也因為賴聲川對大陸的了解和認知還沒有到達相對的深度。假以時日,當賴聲川能夠和優秀的演員共同創作出屬於這片土地和這個時代的作品時,那才是他在大陸戲劇領域發展的尖峰時刻。”
他在大陸的影響力一直沒斷過

大洋新聞 時間: 2008-04-06 來源: 信息時報
  1998年 《紅色的天空》成為表坊首部進入大陸的戲劇,並從北京、天津一路演到台北,上演近60場。對於為何選擇該劇作為表坊戲劇在大陸的“處女秀”,賴聲川表示因為這個戲是講關於老人院故事的,可以有機會和北京人藝的林連昆、鮑占元等老藝術家合作。”
  2001年4月 賴聲川到中央戲劇學院進行客座教學,指導中戲學生在北京人藝小劇場上演《如夢之夢》兩小時的片段。一時現場擠滿了觀眾,僅能容納400多人的劇場來了近千人,成為戲劇圈內長時間討論的話題。當時還是中戲導演系學生的湯唯也參與了演出,並得到賴聲川的賞識:“這個班裡面有一位同學,恐怕畢不了業。不是說她(湯唯)功課不好,我是說她應該會被挖走,湯唯是一個很有質感的好演員。”
  2001年10月 賴聲川帶著倪敏然、金士傑、趙志強原班人馬在京滬兩地上演的《千禧年,我們說相聲》,這是表坊首次在大陸上演原汁原味的台灣版。
  2002年春節聯歡晚會 賴聲川受邀為春晚量身定做了一個10分鍾的《千禧年,我們說相聲》精彩片段“誰怕貝勒爺”,很受好評。隨後,該劇由倪敏然、陳建斌、達達主演,推出了大陸的小劇場版,在北劇場上演達26場。該劇對大陸行將衰退的相聲也起到了一定刺激,不久,著名相聲演員姜昆創作了一部相聲劇《明春曲》。
  2002年 賴聲川執導的 話劇《他沒有兩個老婆》,在大陸各個城市多次上演。
  2006年11月 《暗戀桃花源》大陸版在北京首演。大陸戲迷終於盼來了等待多年的《暗戀桃花源》,如劇評人水晶所說:“某種意義上而言,《暗戀桃花源》算是回家了,回到它未曾正式謀面,卻得其骨肉與真傳的家園,回到那個孕育了桃花源夢想,也經歷過許許多多滄桑往事的千年家園。”
  2007年9月 《這一夜,women說相聲》大陸版在深圳首演。
  2008年3月 《如影隨行》在上海舉行大陸首演。


《那一夜,我們說相聲》 1985年
  表演工作坊首部成名作。該劇由賴聲川和李立群、李國修通過即興創作產生,本意是想“用相聲寫一篇給相聲的祭文”,結果卻意外地轟動,令相聲和劇場同時起死回生。原本150元(新台幣,下同)的票可以賣到2000元,還有人搶著買。後來演出實況錄音帶發行,台灣大街小巷都在說相聲。那一套錄音帶創造了世界有聲出版品少有的紀錄:正版銷售超過一百萬套,盜版多五倍。
  該劇像相聲而卻不是相聲,不像舞台劇但的確又是舞台劇,它顛覆了傳統相聲,也顛覆了劇場,由此開創表坊“相聲劇”的先河。之後,表坊又陸續推出了《這一夜,誰來說相聲?》(1989)、《又一夜,他們說相聲》(1997)、《千禧夜,我們說相聲》(2000)以及《這一夜,women說相聲》(2005),每一部相聲劇都在台灣大賣特賣,因此有報紙稱:“賴聲川拯救了台灣相聲。”

  《暗戀桃花源》 1986年
  表坊20年常演不衰的“鎮團之寶”,同時也是對大陸影響最為深遠的表坊作品。以奇特的戲劇結構和悲喜交錯的觀看效果聞名於世,講述了“暗戀”和“桃花源”兩個劇團在一個劇場裡因誤會而相遇、又因偶然而融為一體的奇妙故事。悲喜交加,笑中帶淚。該劇在海外演出時,《紐約僑報》評價“最後一幕時劇場的牆壁幾乎要溶化掉”。
  20多年來該劇歷經多次搬演並拍成電影,成為當代華語劇壇中唯一演遍全球的作品。1992年由林青霞主演的電影版獲得柏林電影節銀熊獎、東京電影節銀櫻花獎及金馬獎等多個國際國內獎項。2006年,為紀念該劇首演20年,表坊與中國國家話劇院排演了大陸版《暗戀桃花源》,其中由黃磊、袁泉/孫莉、喻恩泰、謝娜、何炅主演的大陸版自2006年11月在北京首演以來,已經上演80多場,不到一年半的時間裡在北京五度上演仍然一票難求,創下中國舞台劇的歷史新紀錄。

《如夢之夢》2000年
大洋新聞 時間: 2008-04-06 來源: 信息時報
觀眾坐在劇場的中央,隨著劇情轉動旋轉椅,從白天看到晚上——《如夢之夢》被譽為賴聲川創意最大膽的舞台作品。
  是賴聲川從事劇場工作20多年來最大膽的突破、最驚人的作品,也是“表演工作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這出如劇場史詩般浩瀚而優美的舞台劇,演出長達七個半小時,由32位演員聯合扮演上百個角色。
  “在一個故事裡,有人做了一個夢;在那個夢裡,有人說了一個故事。”這個戲像《一千零一夜》一樣,從一個病人的故事開始,從現在的台北講到了現在的法國,從現在的法國講到今天的上海,從今天的上海講到1930年代的上海,從1930年代的上海講到1930年代的法國,再回到現在,看起來完全不相干的人,最後他們的命運牽在一塊。戲從白天演到晚上,中間會有三次休息,包括一個晚餐。觀眾坐在表演空間的中央,隨著劇情轉動旋轉椅,就如同朝聖者用順時鍾方向環繞一個神聖的空間;表演者用順時鍾的方向環繞觀眾,展開一場又一場的人生戲劇,觀眾則一路緊跟著劇中人的回憶,進入一層穿透一層的生命回顧。賴聲川把生命關懷、哲理思考、劇場效果三者融而為一,而達到非凡的魅力。該劇曾由香港話劇團搬演,2001年,賴聲川在中戲擔任客座教授時將該戲片段之一搬上舞台,當時是中戲學生的湯唯也參與了該劇演出。

《台灣怪譚》1991年

大洋新聞 時間: 2008-04-06 來源: 信息時報
李立群是台灣數一數二的戲劇演員,也是表坊的台柱。
  由李立群獨角演出的大膽嘗試。在台上,一個經常走神、岔題的說書人說一個關於人格分裂者的故事。在融合單口相聲、說書、對口相聲、KTV、舞台劇表演的風格中,描繪出當代台灣怪象與亂象。除了獨角演出中滔滔不絕的難度外,演員必須精確配合由杜可風拍攝的影像表演,在戲長兩個小時的過程中,毫無冷場。
  該劇雖然笑料很多,但也是本著賴聲川運用笑聲的方式,背後總是隱藏一些復雜的情緒陷阱。劇情進展到後面,色調開始變暗,李立群的語言藝術描繪出一個成為超現實大垃圾場的台灣,一個不適人居的地方,而這個垃圾不只是物質上,更是精神上的、政治生態上的、社會生態上的,整出戲變成一個殘酷的指控。該劇實況錄像帶也和《那一夜,我們說相聲》一樣,迅速成為白金唱片,在大陸深受許多鐵桿劇迷的追捧。

賴聲川·表坊
大洋新聞 時間: 2008-04-06 來源: 信息時報
  幾十年不變留著甜甜圈胡的賴聲川是一位溫和的智者,他很愛笑,難題往往就在他的笑聲中輕描淡寫地得以解決。他是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戲劇藝術博士,前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教授及院長,美國斯坦福大學客座教授暨駐校藝術家。他被譽為“台北劇場最閃亮的一顆星”,早期由他一手創立的“表演工作坊”,在台灣首屈一指,他開創的戲劇即興創作方式被人們廣為傳誦,他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使瀕於滅絕的台灣相聲起死回生,他的《暗戀桃花源》成為經典舞台劇,20多年常演不衰。
  多元成長環境 賴聲川1954年出生於美國的華盛頓,因為父親工作的關系,從小經常換環境,學新語言,觀察不同的文化。12歲以前他在美國,父親去世後,賴聲川一直留在台灣,從中學讀到大學,從小吃著熱狗、看著NBA長大的他逐漸有了對中國文化的認同。中西文化在賴聲川身上都有著深刻影響。他曾說:“我這個人,西方文化和價值觀深入骨子裡,連說夢話都一半英文,一半中文。”
  最早的民謠歌手 賴聲川從小表現出明顯的藝術傾向。他是台灣最早的一批民歌歌手,1972年就讀台灣輔仁大學英語系,大學四年都在台北一家餐廳唱民謠,玩樂器,“那時羅大佑專門來聽我唱歌,蔡琴還是小孩子,有時候來這邊混,還有胡茵夢以及後來的庾澄慶等。”他還喜歡美術,寫詩,編校刊,是個文藝青年。
  留美戲劇博士 1978年,賴聲川與丁乃竺結婚,並申請到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讀戲劇藝術,在學校得了很多獎,拿全額獎學金,導戲得了一個學校最高獎,論文發表在美國最好的學術刊物上,第三年已經開始在教課。
  台灣劇場開創者 1983年,29歲的賴聲川選擇回台灣。對當時許多人而言,這是不可思議的決定,因為那時台灣是劇場沙漠,很少有人有“看戲”的習慣。他認為,台灣沒有劇場工業,這是一個機會,他想創造劇場,也創造觀眾。1984年賴聲川與妻子丁乃竺一起創立了後來在台灣家喻戶曉的著名劇團“表演工作坊”(簡稱表坊),演出的團員李立群、金士傑、丁乃箏、趙自強等也成為台灣知名演員。
  20多年來,賴聲川編導舞台劇27部、電影2部、電視作品300集,另有劇場導演作品22部。出版書籍《賴聲川的創意學》,這是國內第一本將創意規則化、步驟化的實用工具書。

賴聲川的演員如何排練?
<查看評論>大洋新聞 時間: 2008-04-06 來源: 信息時報
何炅用風扇為謝娜營造“白衣飄飄”的效果。

在後台,袁泉與賴聲川女兒賴梵耘扮一對精靈姐妹。

去年12月6日,全劇組為黃磊慶生,賴聲川送上禮物。
  善於引導演員即興創作的賴聲川如何排練演員?據謝娜講,對於像《暗戀桃花源》這樣的經典劇本,賴聲川的態度是“東西還沒有壞,就不要修”。但他對何炅、謝娜在剛開始排練時加入不少即興台詞並不直接否定,而是讓他們通過一次次的排練磨合,體驗哪些是有價值的,哪些是應該剔除的。“最後我們不得不說,賴導,你真是太厲害了,我們加進了那麼多東西,到最後排出來的還是劇本裡原原本本的,一個字也沒有差!”
  而通常在排演前,演員還會進行一些熱身。首先是大家圍成一個圈,一邊坐著進行肢體上的放松,一邊隨便說台詞。一開始每個人都會先說自己的,說著說著就會叉開,我說的你的,你說我的,由於台詞越說越多,就會記起一些當時的情景和感動,比如:“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要老了。”然後又改說人名,互相稱呼:江先生、江太太、順子、春花……在說的過程中感情越來越強烈了。這時又改說地名,一個人說,大家跟著說:板橋,上海,外灘公園……重新把這種讓人激動的感情按回去,落到一個個滄桑的地名上來。
  對於大陸的舞台劇演員有什麼特點,賴聲川表示,內地其實好象沒有什麼天天在舞台上的話劇演員了,大部分人都在拍影視劇,但表坊還是有很多演員是一年當中有很多時間在演舞台劇的。他們最大的不同就是對舞台的熟悉程度,在大陸排戲時,要花很多時間讓演員建立劇場的邏輯,讓他們明白在舞台上與觀眾和其它演員之間的互動關系是怎樣的。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很懷念李立群先生的表演.不知今生還有無緣再見兩位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