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08年1月2日 星期三

觀後感:如影隨行

繼上一次看賴聲川導演的如夢之夢

這一次的如影隨行

又多了之前閱讀的賴導所寫的創意學與最近開始較認真思考完形理論根源之一的存在主義

讓我在感動為戲為自己留下眼淚之餘

更多是我對於各種關係的思考

也佩服賴導把創意發揮的淋漓盡致

看完了整齣戲之後

再細細的品嘗節目單〈這一次的節目單很有質感,價格也不便宜〉

感受賴導的創作過中

從最核心的主題「為死者說過事」到最後確定為「如影隨行」

一直在蒐集不同的故事與重新經驗

而在這些故事中不約而同的都是在陳述關係中的失落與衝突

親人的死去、親子關係、夫妻關係、朋友關係等等

在各種角色中我彷彿看到不同程度的自己

以及在劇中思考到我生活中我必須要學習扮演的旁觀者與局外人的角色

不存在或是像個隱形人一般

有時候被記得有時候被遺忘

如同完形

某些時候浮現為形象

某些時候為背景

我也漸漸懂得現在的我

越來越喜歡處在不同的情境下與不同的人互動

可以讓我看的更清楚我需要的是什麼

而我可以如何更自在的選擇

雖然還有好長的路要走

另外,我還是不得不說

劇中的藝術治療師讓我有更多的惆悵感

就如同劇中所說的

透過專業幫助別人

卻經常得在過程中治療自己

反思到自己

在各種關係中的不滿足、失望或難過時

就在心理內在運作歷程中

靠著自我的想像

填補缺憾

我想最大的原因在於我對於重視的任何關係中有期待與更多的情感

但是我還是得面對現實

自己太多的想像與虛構

受傷的可能還是會自己

因此自助之餘

還是要找到其他方法的協助

以避免當自我的力量不夠堅強時

有其他的資源

結局雖然幾個角色都死去了

就如創作的過程

有不同的故事交織而成

而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故事中

或是我自己也會檢討自己有時的『自以為是』

看不到也聽不到其他的聲音

更是一種盲點

然而我相信在別人的故事中

我們可以更回到自己的故事

找回那個被遺忘或是看不到的自己

因此結局看似悲劇

而某種層面

我卻看到了者些死去角色的完形與不留遺憾

因此,我在一次提醒自己

反思要在我的生活中

藉由賴導的主題「如影隨行」

我更期待自己可以「行影不離」

到達「行影合一」

影,一直存在,有時候卻視而不見,有時候卻過度關注

行,說是一種實踐之外,也是一種修行循序漸近

保持敏感而付諸行動更是需要

最後引用賴導在創意學中的一段話作為結束

創意是發現的旅程

發現就是連結

連結到問題

連結到答案

透過這個過程

一個創意作品誕生了

連結到觀眾

創意就是發現可能性

必須連結到世界

連結到自己

自己內在的欲望

連結到連結本身

做好連結

我們就像流動的液體

能夠穿運屏障

自由行走

引自 賴聲川的創意學

想想

我們面對當事人每一次的諮商

每一次的個案概念化

不斷的蒐集資料和評估

不正也是如此嗎

最重要的

不要帶著同樣的框架來看自己與其他人

也是給自己的一個提醒和我要學習的功課


轉貼自:http://www.wretch.cc/blog/lesan&article_id=2069450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