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12年7月31日 星期二

新京報:《這是真的》張愛玲穿越到表坊

北京新浪網 (2012-07-30 09:58)


  《這是真的》就是如此,有一個碎片擊中了妳,那種似曾相識的疼痛或幸福就會如海嘯般隨之涌來,不可阻擋。難道這不是張愛玲的粉絲們愛她的原因嗎?
  “這是真的。”張愛玲在小說《愛》的開篇這樣噓嘆,然後她開始講一個向左走向右走的愛情故事,望穿秋水的結尾,回憶像夏天的風一樣吹起耳邊最軟的發,“噢,妳也在這裡嗎?”表演工作坊出品的舞台劇《這是真的》,延續了這種情緒,演員化身講故事的多情人,那些久遠的曾經,消融在一個個再現代不過的情感碎片中,如夢若幻,如泣若訴。
  這是才女編劇、導演丁乃箏的拿手戲。之前的《彈琴說愛》開創了“戲劇+音樂”的話劇模式,如今她跨界上癮,“戲劇+舞蹈”在《這是真的》里巧妙交融。整出戲並沒有多少她姐夫賴聲川的痕跡。恰恰相反,和她再文藝不過的身段相仿,與林奕華(微博)合作過《半生緣》的她,借用張愛玲的樸實故事,講述她對這個世界情感的認知。舞蹈與戲劇沒有出現參差不齊,且可稱之為“完美”,有過多次合作的默契團隊功勞不小。而一桌、二椅、三美人的限制級海報,也“戲舞人”完美結合,酷得要命。
  編舞陳武康也是《彈琴說愛》的編舞,這次更顯唯美。每個演員流水一樣細柔有力的肢體,在多媒體幫襯下圓了丁乃箏的張愛玲式講述。荒誕細碎的愛情絮語,夢幻抽象的肢體表達,“于千萬人之中遇見妳所要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就是這樣不知所措卻又實實在在的情感,妳沉淪其中,不可自拔。當舞者真正在話劇舞台上吊著威壓告知妳一個魔幻浪漫與無奈現實交織的情感,除了贊嘆,更多想起的,可能同樣是來自張愛玲《傾城之戀》中範柳原在淺水灣深夜的那句“我愛妳。忘了問一聲,妳愛我嗎?”忘了問一句?多么可笑。然而,這是真的。
  故事沒有局限在張愛玲的《愛》中,而是根據當下人對愛的體驗生發出的一些“愛的情景劇”。想從一而終看一個純粹故事的觀眾要失落了,就像很多人在落幕後皺著疑問的表情笑著與旁人交流:有幾個地方實在看不懂。客觀說,形式主義在《這是真的》中不算太強,衹是主題先行的心理魔障下,拿張愛玲的“金科玉律”來打板,會讓創作者感覺心安。至於觀眾感受,那得分對老文青和這個世界領會的多寡了。而有些如“太陽住在哪裡?太陽穴”之類笑點低的段子,倒是不經意間沖擊了形式主義對很多觀眾造成的困惑。
  不過妳若知曉表演工作坊的風格,就不會如此強求了。它總是舞台簡洁,多媒體豐富,世俗浮華在虛擬影像中配合表演,或風輕云淡,或高潮連連。它總是拿數十個妳經常可見的現實故事嚼碎了,蘸上自己喜歡的調料,再配上一壺或者舞蹈或者音樂的清酒,大口干一杯,哈哈大笑,眼淚肆意流出卻渾然不知。《這是真的》就是如此,有一個碎片擊中了妳,那種似曾相識的疼痛或幸福就會如海嘯般隨之涌來,不可阻擋。難道這不是張愛玲的粉絲們愛她的原因嗎?愛得委屈,愛得倔強,愛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塵埃里,開出一朵花來。
  □阿順(北京 劇評人)


詳全文 新京報:《這是真的》張愛玲穿越到表坊-娛樂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20730/7478925.html

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丁乃箏:於千萬人中遇見你(新民週刊)

丁乃箏:於千萬人中遇見你
2012/7/22 撰編: 王悅陽 閱讀 來源 : 新民週刊
閱讀提示:“遇上對的人,沒有早一步,沒有晚一步。” 或許在《這是真的》裏,我們可以發現丁乃箏導演自己的愛情故事。
張愛玲、賴聲川、丁乃箏,這樣神奇的組合會迸出怎樣的藝術火花?
  20128月,一部由賴聲川擔任藝術總監、丁乃箏編劇導演的2012年表演工坊年度大戲《這是真的》即將登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這部戲的靈感來源於張愛玲的極短篇小說《愛》,採用戲劇與舞蹈結合的方式,探討都市人的愛情觀。
  《這是真的》並不是丁乃箏的第一部跨界作品。2008年《彈琴說愛》的上演受到了各方的好評,這是一部將鋼琴、古典音樂與戲劇融合在一起的戲,也是丁乃箏的第一次跨界嘗試,新穎的形式、流動的音樂俘獲了不少觀眾的心。
  有人曾問丁乃箏,你已經做了這麼大膽的一次嘗試,接下來還想做什麼樣的戲?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丁乃箏的腦海裏,“其實我從小最愛看的舞臺表演不是戲劇,也不是音樂,而是舞蹈。”舞蹈與戲劇的融合成為她接下來努力的方向。
  然而,丁乃箏也不希望把這種結合做成歌舞劇,僅僅擁有跳舞、音樂、戲劇、唱歌這些元素是遠遠不夠的,結合的方式才是關鍵。要怎樣做才是大膽的、實驗性的?後來,丁乃箏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不要思考太多,就是最好的思考。”在創作《這是真的》時,丁乃箏約了6位演員聊天,她告訴他們:我們一起試試看在舞臺上能不能創作出特別的呈現。就這樣,《這是真的》開始有了雛形。
   “我們開始天南地北地聊天,聊生活中、電影裏、朋友、自己的愛情故事,一路聊天,一路發展,一路調整。”舞蹈與戲劇結合,意味著演員要跳舞,舞者要背臺詞。這是排練中的一個難點。演員要跟著舞者學功夫,上舞蹈課,惡補舞蹈功底;而對舞者來講,他們最不習慣的就是在舞臺上開口說話。“一開始,我沒有給我的舞蹈演員演戲上的訓練,僅僅讓他們坐下來和我們一起聊天。”丁乃箏仍是採用了她特有的“聊天”療法,來醫治舞者“不能開口”的病症,“我希望在聊天的過程,讓舞者慢慢進入演員的狀態,對於開口說話、表達自己意見越來越舒暢,到了中期,才開始進行演戲的基本訓練。”結果證明丁乃箏的方法很奏效,三位舞者成功開口。作為編劇,溝通是丁乃箏創作靈感的源泉,作為導演,溝通也是她解決問題的法寶。
  
同張愛玲結緣
   
  在丁乃箏過去20多年的戲劇經驗裏,跟林奕華導演一共合作了四部戲。第一次合作就是關於張愛玲的作品——《張愛玲,請留言》,從此,丁乃箏與張愛玲的作品結緣。那個時候,為了演好戲,丁乃箏跟著林奕華閱讀了張愛玲的大量作品,其間,林奕華曾問她最喜歡張的哪一部作品,丁乃箏告訴他:“我最喜歡的不是最有名的像她的長篇小說《傾城之戀》、《紅玫瑰白玫瑰》這些,我喜歡的反而是最短篇的《愛》。”後來,丁乃箏就把這部極短的《愛》放在了心上,想著自己有一天可以把它呈現給觀眾。機緣巧合,2012年這部靈感源自《愛》的戲劇終於登上了舞臺。
  丁乃箏與林奕華在兩人很年輕的時候就結下了友情,用丁乃箏的話說就是“青梅竹馬”。當年丁乃箏從美國讀書回到臺灣,剛巧遇到林奕華在臺灣演出,兩人在劇場第一次見面就相當投緣。“那時候我們都還小,他就對我說,乃箏,以後我要找你演戲。我當時心想有這個可能行嗎?”結果17年之後,林奕華從香港打來的一通電話,實現了兩人的第一次合作。“林奕華是一個精力非常旺盛的人。”丁乃箏回憶兩人第一次在香港合作的情景,“我們從早上8點一直聊到晚上12點,他可以不停地看書、寫作,就這樣一直聊天發展出《張愛玲,請留言》。”之後在2002年兩人再度合作了《嘰哩咕嚕搵食男女》、2003年的《快樂王子》以及第四次合作了《半生緣》。17年前的偶遇,17年後的合作,當時的青年和少女,如今都已成為戲劇界的翹楚,這份緣分和友情,也傳為一段佳話。
  在林奕華的牽線搭橋下,丁乃箏“認識”了張愛玲,愛上了她的小說。丁乃箏對《愛》的評價是“全文300多字,沒有一點兒肥肉”,這部完全是精髓的小說讓丁乃箏愛不釋手。“對我來講,張愛玲的《愛》表達了人與人之間某種愛情觀,尤其是開篇第一句‘這是真的。’我太愛這個開頭了,於是決定把它作為我這出戲的劇名。”而這篇小說的最後一段話,則是丁乃箏在這出戲中最想表現的,“于千萬人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唯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裏嗎?’”丁乃箏當場將這段話一字不差地背了下來,然後說道:“我非常喜歡這一句話,這幾乎是我想要透過這出戲表達愛情的全部內涵,因為在愛情裏面,其實就是這麼一回事,遇上對的人,沒有早一步,沒有晚一步。”丁乃箏表示,不會像瓊瑤一樣,只描寫轟轟烈烈的愛情,因為愛情是多樣的,有苦澀,有歡喜,有激烈,有平淡。她要從風格、敍事、視覺上表現愛情的千姿百態。
  當問到丁乃箏自己的愛情觀時,她淡淡微笑著說:“我對愛情沒有看法,沒有感覺。”見記者顯出詫異的神情,她笑著繼續解釋道:“年紀輕的時候,談戀愛對我來說很重要。愛情是依賴感情發生的,我對愛情沒有特別的看法,因為愛情是沒有辦法言語的,如果你遇到一個喜歡的人,就是沒有理由地喜歡、愛上。我從年輕的時候就覺得考慮太多的條件是一件很無趣的事情,愛情最好不要有太多的設限,它來了,就接受,走了,就放手。”或許在《這是真的》裏,我們可以發現丁乃箏導演自己的愛情故事。
  
舞蹈與超現實
  
  舞蹈用肢體表達抽象,戲劇用故事演繹現實,看似兩種完全不同的藝術手法,丁乃箏將它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我把舞蹈放進戲劇架構中,戲劇本身有劇情性的發展,在劇情走到一個關鍵點,舞蹈會來連接戲劇的劇情。”歌舞劇的故事與舞蹈同時發生,觀眾一邊聽故事一邊看演員又唱又跳。而《這是真的》不是一個完整的愛情故事,是由一個個片段組成,講述著男女關係的點點滴滴,當劇情發展到一定高潮,丁乃箏用舞蹈來繼續延續故事的劇情性,把觀眾從具象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中抽離出來,引領到一個夢幻的舞蹈愛情世界。這正是張愛玲《愛》所表達的愛情,好似你我,又好似這世間千萬人,若即若離,亦真亦假。
  “舞蹈與戲劇,一半一半。”在丁乃箏看來,《這是真的》絕不是一部歌舞劇,而是戲劇與舞蹈的有機結合,她力求舞蹈與戲劇並重,不偏向任何一方。在劇場裏,觀眾能夠聽到纏綿動人的愛情故事,同時欣賞到屬於肢體的舞蹈呈現,在那樣一種舞蹈的編排下,去感受剛剛聽到的故事。戲劇講述故事,舞蹈則賦予觀眾思考和回味的空間,審美體驗得到延伸和擴展,這也正是丁乃箏努力追尋的目標,故事以及敍述方式都與一般的戲有很大不同,戲劇和舞蹈的結合,將舞臺變成如夢如幻的世界。
  超現實的表現手法也是這部戲的一大亮點,愛情航班、愛情銀行、愛情補習班,在這些非寫實的空間裏發生的故事卻是那樣寫實。當人們搭乘愛情航班,飛往愛情之鄉,嫉妒、懷疑等“毒品”都是禁止攜帶的,在那裏,愛情是純潔美好的;當人們走進愛情銀行,銀行機器人向顧客介紹各種愛情合約產品及類型,人們可以簽署自己的愛情合約,在這裏,愛情變為一份投資,關乎收益和價值;當人們報名愛情補習班,由專業教師指導戀愛守則,用一堂“健身課”來學習愛情的“秘笈”,愛情是可知可學的……在這些看似荒謬的超現實空間裏,貫穿著飲食男女對愛情的期待嚮往,有丁乃箏對愛情的想像,也有批判,也有不同于張愛玲筆下的大都市“愛情觀”。
  《這是真的》在臺灣的演出非常成功,除了故事的鋪陳之外,給觀眾很大震撼的,還有舞臺的呈現。丁乃箏坦言,劇中舞美設計的費用最高,舞臺美術 “很美麗”,從頭到尾都有多媒體的參與:投影、燈光等等,許多人看完之後都嚇一跳,在視覺上的呈現大概是從沒有見過的美麗。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次海報的設計也非常吸引眼球,丁乃箏借用了戲劇與舞蹈的結合,代表“戲”的一桌二椅和代表“舞”的懸浮赤裸人體,構成了海報的主要元素。對海報上裸露身體的舞者,丁乃箏表示,具體“尺度”有多大,還要觀眾自己到劇院裏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