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11年4月8日 星期五

【表坊】相聲劇 愈陳愈夠味

相聲的魅力,綿延華人世界歷史不衰。

表演工作坊建立的「相聲劇」,更是表演藝術界知名的台灣特產。


隨著時代更迭,相聲劇場不斷演化新貌。


觀者欣賞之餘也不禁感慨:談笑之間,人世幾何?



1985年,暈黃俗麗的夜總會燈光下,名為「華都」的老式西餐廳中有兩個等不到相聲大師的主持人,窮極無聊地一搭一唱講起了「素人相聲」。這一講,講開了往後的26年。



揶揄時政 蔚為奇觀 以賴聲川為金字招牌的表演工作坊,在台灣解嚴的前夕推出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將傳統相聲與現代劇場元素結合,大膽遊走邊緣揶揄時政,在當時的社會蔚為奇觀。知識分子的心聲終於被公開吐露,劇場忽然變成了一個充滿可能性的地方。「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票房長紅,創造有聲錄音4白金銷售記錄。隨後陸續推出的「這一夜,誰來說相聲?」、「台灣怪譚」、「又一夜,他們說相聲」、「千禧夜,我們說相聲」,及「這一夜,Women說相聲」等劇作,累積共演出230多場,超過28萬觀眾,巡演大陸、新加坡等地亦受好評。今年推出的新作「那一夜,在旅途中說相聲」宣告開賣,北部場一票難求。牢固的觀眾群,可說象徵了表坊「相聲劇」系列的成功。

相聲祭文 殺出血路 自小就是個相聲迷的賴聲川,因留學回國後驚訝少了大師的台灣「相聲已死」,選相聲作為表演形式寫出了「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當時即有劇評說,賴聲川「用相聲寫相聲的祭文,卻意外救活了相聲」。賴聲川感受到華人喜劇劇場的缺乏,看見相聲遞補這塊空白的潛力。「相較於西方劇場,他們早在2000年前的古羅馬希臘時期,就在做卓別林、伍迪愛倫玩的東西,華人劇場的喜劇卻停留於較簡單的搞笑形式,少見更進階(sophisticated)的作品。」賴聲川指出,「因相聲擁有嘲諷時事的地下表演藝術性質和社會批判功能,讓它成為少數能成形茁壯的喜劇形式。」


中產社會 個人覺醒 傳統相聲段子零碎無關聯,賴聲川選擇把它放進現代劇場的容器裡,留下對話抬槓的表演手法。不求正經的嬉鬧言談間,巧妙置入中產社會的集體記憶。「表坊相聲劇的特徵是,題目分量夠大、細節需顧及,而且每部作品的形式與內容都在演進,才能反映出時代現象與特色。」賴聲川表示。他以新戲『旅途中說相聲』為例,這次劇本氛圍是輕鬆愉悅的,政治不再是主角。

「我覺得台灣現在的政治已發展成一個不容易說清楚、是非不太分明的階段。與其試圖改變政治環境,不如改變一個人來得快。」賴聲川笑說,「我現在看重的,是群體中個人的覺醒。所以社會論壇的角色就給電視去做吧,我在旁邊休息一下。」





喜劇能量 忽略可惜

新劇中,賴聲川也做了許多新嘗試。包括將段子分散為24個「對話」語境,以及在劇本中放入大量個人經驗的「自傳性」寫作等。北部公演甫落幕,4月前往中南部巡迴,7月登陸,演出所得迴響,也將考驗展現新貌的相聲劇系列。「無論如何,我相信台灣年輕人應該多學喜劇。相聲劇的普及,證明無論台灣、大陸,都有批人想看喜劇。」賴聲川總結道,「台灣是個充滿喜劇能量的地方,不被開發太可惜了。」

【2011/04/02 聯合報】@ http://udn.com/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6250906.s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