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11年3月1日 星期二
《那一夜,我們說相聲》26週年生日快樂
一九八五年,二十六年前三月一日,一個新劇團【表演工作坊】的新舞台劇《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在台北市南海路國立藝術館首演,由賴聲川導演,李立群、李國修演出。到如今,這一齣戲已經融入台灣社會的文化意識,成為八0年代台灣劇場創作的代表作。當時《那一夜》的演出,掀起了社會對國內舞台藝術的熱忱,又同時發動了保存傳統民俗的運動,而後演出現場的錄音帶問世,一時之間,【表演工作坊】說相聲的聲音遍滿大街小巷,頻繁出現在廣播電台節目及計程車中,「精緻藝術」和「 大眾文化」做了一次巧妙、空前的結合。
「傳統,沒有人給它寫祭文,因為根本沒有人發現相聲死了-這就是我們在民國七十三年的經驗。」賴聲川導演說道。
中央日報以一篇「歡笑背後有多少眼淚」,將【表演工作坊】《那一夜,我們說相聲》舞臺劇的演出,定位為一項極大的挑戰。「既要創作一些以傳統模式為基礎的相聲,又要在這些相聲中注入許多嚴肅的主題,尤其最困難的,是要將這一串相聲連貫起來,在藝術上表現出統一的主題。」《那一夜》試圖藉「相聲」這一個正消逝中的藝術形式,來反映台灣現代社會中許多事物和觀念的快速消逝,正是評論家馬叔禮說的「用相聲來寫相聲的祭文」。劇本由非傳統相聲編劇賴聲川構思,非傳統相聲演員李立群、李國修參與創作,其模擬及再創造新相聲藝術的挑戰如此可見。經過七個月的創作及排演,《那一夜》已經成為台灣現代劇場的經典作品,在幽默逗笑的表面背後,隱藏著深沉的哲思。對國內正在摸索方向的現代劇場而言,它注入了突破性的觀念和形式;對正在衰落中的傳統民俗,它給予了再生的希望;對大眾文化而言,它賦與「娛樂」這兩個字更深的涵義,成為一個多面、多元的刺激。台北原計演八場,結果應觀眾要求,加演五場;中南部原計演四場,加三場。總共演了二十場,打破近年來舞台劇連續演出的紀錄。後來欲罷不能,不得不喊停,才推掉主辦單位又安排的十幾場巡迴演出。
《那一夜》不僅僅創下國內戲劇最高收入的記錄,也證明了舞臺劇的商業存在價值。民生報當時以一篇「那夜說相聲收入創記錄」說明《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的演出盛況。「《那》劇全省公演二十場,場場皆滿,已有相當可觀的利潤。《那》劇發行一套兩捲錄音帶,出版公司行銷三萬套以上,坊間盜錄品不記其數,甚至有《李立群、李國修大爆笑》為名的盜版帶,暢銷程度僅次於《四海一家》。」
二十六年來【表坊】仍忠於初衷地用心製作著一齣齣相聲劇,在《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滿二十六週年的今日,邀請您與我們一同分享喜悅與感恩。《那一夜,我們說相聲》26週年生日快樂!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